《说文解字》第452课:《诗经》的“蟊贼内讧”,“讧”字何义?

《说文解字》第452课:《诗经》的“蟊贼内讧”,“讧”字何义?

(讧的小篆写法)

2、䜋。读hu%uEC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䜋,中止也。从言,贵声。《司马法》曰:‘师多则人䜋。’䜋,止也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中止。 这里的中止,指的是从内部溃乱而使事业中止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中止者,自中而止,犹云‘内乱’”。

(䜋)

这里的《司马法》“师多则人䜋”,今本检索不到,意思是军队多那么民事就会停止。䜋用的是它的本义。

在本义之外,䜋还有很多用法,在典籍均未见应用,了解即可:

(1)译。《玉篇·言部》:“䜋,译也。”(2)列。《广韵·队韵》:“䜋,列也。”(3)相勘。卷子本《玉篇·言部》引《声类》:“䜋,相勘也。”(4)觉悟。《广韵·队韵》:“䜋,觉悟。”(5)呼聚。《洪武正韵·队韵》:“䜋,呼聚也。”

䜋的小篆写法如图:

(䜋的小篆写法)

3、(言歲)。(GBK字库无此字,这里是词形描述,左言右歲)。读hu%uEC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(言歲),声也,从言,歲声。《诗》曰:‘有(言歲)其声。’”形声字。本义是象声词。“有(言歲)其声”今本《诗》无此句,意思是那声音(言歲)(言歲)地响啊!

又指众声。《广韵·泰韵》:“(言歲),众声。”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。

(言歲)的小篆写法如图:

(言歲)的小篆写法

4、諣。读音有两个:

(一) hu%uE0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諣,疾言也。从言,咼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疾言。就是快速的言语。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。

(疾言)

(二) gu%u101。这个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字义有两个:

(1)懒;懈怠。《类篇·言部》:“諣,惰也。”(2)狡猾。《类篇·言部》:“諣,黠也。”

諣的小篆写法如图:

(諣的小篆写法)

5、(言 魋)。(GBK字库无此字,只能描述字形为“言 魋”)。读tu%uED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(言鬼隹),譟也。从言, 魋(tu%uED)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喧闹。除《说文解字》之外,无记载。

(言 魋)的小篆写法如图:

(言魋)的小篆写法

6、譟。读 z%uE0o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譟,扰也。从言,喿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喧哗;扰嚷。同“噪”。这里的喿声,声中有义。所谓的“喿”,即“鸟群鸣也。”这里侧重人言扰嚷,所以加了“言”旁。所以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说:“此字实即喿之转注。”

《左传·文公十三年》:“既济,魏人譟而还。”(今本《左传》,写作“噪”)渡过黄河以后,(魏地人因得到士会而欢呼),熙熙嚷嚷地回去了。辛弃疾《九让》:“两阵相持,譟其营,则士卒无斗志。”营内喧闹,士兵们不知所措,所以斗志消退。

(喧闹的人群)

本义之外。譟还指欢呼。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》:“及所弊,鼓皆駴,车徒皆譟。”郑玄注:“譟,欢也……亦谓喜也。”到达田猎场的边界处就停下来,鼓声震响如雷,车辆上的士兵和步兵齐声欢呼。

(欢呼)

譟的小篆写法如图:

(譟的小篆写法)

(【说文解字】之452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