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中的头陀

佛教中的头陀

头陀(梵语 Dhuta),佛教用语,也译作杜多、杜荼、投多、偷多、尘吼多,是佛教僧侣苦行的一种,通常称为头陀行、头陀事或头陀功德。依照这些条件修苦行的称为‘头陀行者’。

头陀(梵语Dhuta),佛教用语,也译作杜多、杜荼、投多、偷多、尘吼多,是佛教僧侣苦行的一种,通常称为头陀行、头陀事或头陀功德。依照这些条件修苦行的称为‘头陀行者’。佛陀的十大弟子中,首席大弟子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。

头陀一词传到中土之后,广泛的解释中也指行脚乞食的出家人之意,那通常是留发修行的行脚僧。

汉传佛教认为,头陀行有以下十二项,分别针对食、衣、住的规定。而这些只是制定苦行的一种手段,并非目的,最终是为了修行功德以达成正果。

阿兰若处,居住在森林树下,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。

常行乞食,受天、人供养,不为食而烦恼。

次第乞食,乞食不分贫富之家,沿门托钵。

受一食法,一日只吃一餐。

节量食,控制食量,不过食,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。

午后不得饮浆,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。

著弊衲衣,又作粪扫衣,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。

但三衣,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。

冢间住,居住于墓地之间。

树下止,在树下修习佛法。

在露地坐,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。

常坐不卧,长时间坐禅,不躺下睡觉。

汉传佛教中,认为修行头陀行者可以保有十八种道具,称为头陀十八物。这十八种分别是:杨柳枝(用以净牙)、澡豆(洗净用的豆粉)、三衣(僧伽梨、郁多罗僧、安陀会)、水瓶、钵、坐具、锡杖、香炉、香匣、漉水囊、手巾、小刀、火燧、镊子、绳床、经律、佛像、菩萨像等十八种。

相关推荐